2011年9月26日

拉肚子?食品中毒?

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第246期

腹瀉俗稱為拉肚子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將其定義為一天超過3 次或3 次以上,不成型的軟便就是腹瀉。
  引起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,服藥、精神過度緊張、情緒起伏不定、焦慮抑鬱,都可能導致腸道功能紊亂,產生拉肚子的症狀。身體對某類食物過敏,以致影響消化吸收,例如許多人因缺乏乳糖分解?,無法消化牛奶或乳類製品中的乳糖,一旦吃到含有乳糖的食物,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至於剛懷孕的婦女,體內荷爾蒙改變,也可能會拉肚子。一般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性腹瀉,尤其是吃到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,更是造成拉肚子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而細菌或病毒的種類及數量、食用者的身體狀況,如免疫力等因素。
  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(CDC)的定義:2 人或2 人以上因食用相同的食物而發生相似的病症,並且自可疑的食餘檢體及患者糞便、嘔吐物和血液等人體檢體,或其他有關環境檢體中,分離出相同類型的病因物質者,稱為「食品中毒」。
  當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時,應儘可能將患者送到醫療院所進行治療。依食品中毒案件處理要點規定,凡發生食品中毒或疑似案件,中毒患者家屬、發現中毒案之人員或單位、或診治中毒患者的醫院診所,應向當地衛生局(院、所)聯絡或報告。另外,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: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發現有疑似食品中毒之情形,應於24 小時內向當地主管機關報告。
  我國常見引起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: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、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、生食與熟食交互污染、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、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。此外,還要把握「清潔」、「區分生熟食」、「徹底煮熟」、「保存溫度」及「使用乾淨的水與食材」等原則。也就是要確保與食物接觸的人或物都是清潔乾淨的;要使用不同砧板及刀具,分別處理生食與熟食;食用前要將食物充分加熱並在2 小時內吃完;食物應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;飲水則要煮沸,不喝生水等,同時還要遵守個人衛生原則,並選擇衛生信譽良好的餐廳用餐,確保自身飲食健康。

食品標示~生活購物的好伙伴

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第250期

食品標示,顧名思義就是由食品包裝上的文字,傳遞產品的相關訊息,讓消費大眾對自己購買的產品有更多的瞭解。

  目前市售食品可分為有密封包裝及無密封包裝的食品兩種。有密封包裝者稱為完整包裝食品,民眾選購此類食品時,應注意外包裝上是否明確標示品名、內容物成分、重量、食品添加物名稱、負責廠商資訊、有效日期、原產地(國)、營養標示等訊息。

  產品品名指的是該項產品的名稱,且品名應能反映食品本質,如:礦泉水的品名,即可表示出該產品為包裝飲用水;「○○○茶」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茶飲料等。內容物成分則是讓民眾清楚知道,自己購買的食品是由哪些成分製成,衛生署規定,各項成分須依含量由高到低排序標示,讓消費者明瞭其成分組成,部分廠商也會將食品添加物列入外包裝成分欄標示。使用食品添加物時,受「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」規範,其中規定明列於該標準表中的食品添加物品項,才可依其限量及使用範圍添加於食品。

  廠商資訊,就是請產品負責廠商標明聯繫資訊(如廠商名稱、地址、電話及電子信箱等資訊),讓消費者有聯繫廠商的管道。有效日期,則是用來提醒民眾該項產品須於有效日期前食用完畢,以防食品變質。原產地(國)表示產品的來源,使消費者遠離黑心食品的威脅。

  至於無密封包裝者,統稱為散裝食品。為了讓民眾清楚知道一般市售散裝食品的名稱及來源,衛生署已公告規定,散裝食品需標示「品名」及「原產地」兩項,揭露更多產品訊息,確保消費者的食用安全。

  國內的食品標示項目日漸增加,目的在使消費資訊更透明,也希望讓民眾獲得更完整的消費資訊,成為消費者生活購物的好伙伴。

為你的早餐總體檢  

《資料來源》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(99年11月號)



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,不但一定要吃,還要吃得健康,高纖全穀、低脂肪、高蛋白為最佳的早餐組合!

        現代人工作忙碌,加上市區房價居高不下,多數人住在城市外圍,上班交通時間可能要花上1個多小時,許多人為了多睡幾分鐘,往往來不及在家裡吃早餐,就在路上匆忙隨便解決,因此早餐店的三明治、燒餅油條,或是便利商店現成的食品幾乎成為台灣人的最愛,但這些簡單又方便的食物符合早餐的營養需求嗎?長期累積下來,會不會營養不均衡而影響健康?


一天中早餐最重要
        早餐絕不只是一天中的一餐而已,它的重要性可由英文「Breakfast」看出來,意思是解除一夜禁食之意。許多研究都證實,吃早餐非常重要,學者認為,由於晚餐過後到隔天早晨間,空腹時間長,不吃早餐使大腦與肌肉的血糖不夠,腦部的活動力就會不足,容易產生疲勞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,進而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。
        不吃早餐除了影響腦力及體力,也會讓人容易生病,英國Cardiff University一項針對100名學生進行的研究發現,近半數學生發生呼吸道感染,其中多數是沒有吃早餐習慣的學生,而且感冒症狀嚴重的人,全部都沒有吃早餐。
         有些想減肥的人以為不吃早餐可減少攝取熱量,這種方法往往不能達到目的,還可能適得其反,因為不吃早餐產生的疲勞感,讓人容易在其他兩餐選擇高脂肪及高糖分的食物,反而更容易變胖。


檢視你的早餐組合


        早餐營養很重要,以輕度工作的年輕男性為例,每天需要攝取2,100大卡熱量,早餐則需要吃500大卡左右的熱量、16公克的蛋白質、150毫克的鈣質及2.5毫克鐵質,而輕度工作的女性,每天需要熱量1,700多大卡,早餐就應該吃入約400大卡熱量、14公克蛋白質、150毫克鈣質及4毫克的鐵。

飯糰、壽司
        台灣人以米食為主,不少人沒吃飯就覺得沒吃飽,因此,飯糰仍是許多人早餐最愛選擇的食物。便利商店的三角飯糰,因為包裝上有「營養標示」,提供選購的民眾瞭解飯糰的熱量、蛋白質、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含量,多數三角飯糰的熱量及營養還算符合營養建議,只是缺乏蔬菜類的營養素;而傳統現做的飯糰經常份量太多、熱量過高,尤其飯糰裡所包夾的油條及肉鬆往往含有過量油脂,容易令人發胖,影響健康。喜歡吃飯糰的人,可儘量選擇能自行搭配飯糰內餡的早餐店,選料時多選筍絲或蔬菜等含有較多纖維的餡料,再加些蛋或肉類等蛋白質,少加肉鬆、菜脯和油條,以免太鹹或太油。如果吃三角飯糰,因為熱量約只有200至300大卡,所以可搭配低脂鮮奶一起吃,增加營養,熱量也不會過高。

麵包
        許多人覺得吃麵包最快、最省事,但不管是甜或鹹的麵包,都有太油及熱量太高的問題,1個小麵包通常就有3、4百大卡,不但蛋白質不足也吃不飽。便利超商所販賣夾著香腸或熱狗的大亨堡也是熱量、油脂和鈉含量過高,蔬菜量不足。至於標榜健康麵食的雜糧麵包,雖然比白吐司有較豐富的纖維質和維他命,但很多人往往會因為它比較健康而吃過量,因此吃雜糧麵包的時候,最好切片再搭配蛋及蔬菜一起吃,可避免吃太多熱量過高,也可攝取多樣化營養。市售三明治裡的肉、荷包蛋或火腿等雖可提供蛋白質,卻蔬菜量極少,因此三明治最好自己準備,多加些小黃瓜、番茄等蔬菜。

包子、饅頭
        1個中型的饅頭約有300大卡,夾個蛋,再配杯少糖的豆漿,一餐吃下來大約有400至500卡,還算符合早餐的營養要求。但包子往往油脂過多,不適合早餐食用,1個小的鮮肉包約有200大卡,大的甚至可達3、4百卡,其脂肪量比營養建議量高很多,而且早餐前空腹的時間很長,不適合一早就吃太油膩的食物,容易造成腸胃負擔。

速食
         速食店所賣的鬆餅沒有蔬菜,缺乏蛋白質,含糖量也過高,實在不適合當成正餐食用,漢堡也容易有太油及缺乏蔬菜等問題。如果真要吃速食,就要注意搭配的食物種類,如1份300大卡左右的漢堡,搭配1份生菜及1杯牛奶。另外,薯餅1片熱量就有150大卡,也不是健康的選擇。

蛋餅、蘿蔔糕、燒餅油條
        傳統早餐烹調的特點都是用油來煎,脂肪量往往不低,以一般人常吃的蛋餅來看,做麵皮時        燒餅油條油脂、熱量更驚人,尤其是油條沒什麼營養價值,所以最好吃燒餅夾蛋替代燒餅加油條,比較健康,但是燒餅仍有油脂過多的問題。一塊蘿蔔糕熱量約有100卡,一餐可以吃兩塊,還可再加些肉或蛋來補充蛋白質。

稀飯、蚵仔麵線、潤餅捲
        傳統的潤餅捲算是有健康概念的早餐,因為內餡多是用水煮燙,蔬菜含量也較多,是很不錯的選擇。
        1碗蚵仔麵線熱量4、5百卡,不算太高,但還是有缺乏蔬菜,及油脂太多的問題,可以再配點涼拌小黃瓜補充蔬菜量,香油等調味料則要盡量少加。

        許多人吃稀飯喜歡配醬菜等罐頭,但由於1碗稀飯配上罐頭總熱量不到150大卡,稍嫌不足,蛋白質也只有2克,還會吃進過量的鈉;若是搭配前晚剩菜,雖然熱量比較足夠,但通常晚餐料理油量較高,又可能吃下太多油脂,因此建議配菜可選擇1份蔬菜、1小份肉或豆腐,營養比較完整。

燕麥或玉米片
        喜歡用玉米片或燕麥泡牛奶當早餐的人,可吃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,也可攝取高纖營養,算是健康的組合,但要注意的是纖維不等於蔬菜,因為蔬菜除了纖維,還能提供其他重要的維他命營養素,所以建議可再吃點新鮮蔬菜,也能幫助消化。

涼麵
        台灣人吃涼麵以芝麻醬為主要醬料,其油脂含量就占了整體熱量的一半,而另一半則是碳水化合物,如果早餐只吃涼麵,不但營養不足也不健康。如果真的想吃涼麵,最好選擇雞絲涼麵,以增加蛋白質攝取量,或配個茶葉蛋或低糖豆漿,最好再吃點不加沙拉的生菜,而涼麵醬汁也盡量少沾,以免吃進太多油脂和熱量。另外,日式涼麵的柴魚汁醬料油脂雖然較少,但還是要注意增加蛋白質和蔬菜的攝取。

關東煮
        便利商店裡還有一種不錯的選擇,就是可分成蔬菜類、魚漿類、主食類的關東煮,白蘿蔔屬於蔬菜類,丸子、甜不辣等是魚漿類,米血、玉米則為主食類,想以關東煮當早餐,可選1至2份蘿蔔,再加些米血或玊米,魚漿類最好選甜不辣,不要選熱量較高的丸子,如果真要吃丸子,就選魚丸不要選脂肪量高的貢丸。

不要忽視早餐飲料的影響

        國人早餐最常搭配的飲料可分成3大類,牛奶類、豆漿類及飲料類。牛乳、優酪乳屬於牛奶類,有最完整的營養成分,包含醣類、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;豆漿主要的營養則是蛋白質。

        咖啡、茶、奶茶等屬於飲料類,主要的營養還是來自搭配的主食。很多人誤以為「奶茶」屬於奶類,其實大部分奶茶是加棕櫚油製成的奶精,並非加牛奶,所以「奶茶」只是油加糖、水,沒有營養,如果要喝奶茶,就直接加牛奶,否則單喝紅茶就好,反而可避免吃進過量反式脂肪。

         精力湯的搭配可有很多變化,蔬菜、水果和堅果都可以加入精力湯中,以蔬菜為主的精力湯,因為熱量低且可提供多樣化的維他命與礦物質,算是非常健康的選擇。但以水果為主的精力湯,就要注意,因為水果含有糖分,每天最好只吃2份,如果完全以水果做成精力湯,很容易就超過1天建議量。而堅果雖然可提供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,但也有油脂過量的問題,注意不要加太多。

怎樣補充維他命D 及鈣才正確

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所屬醫院聯合藥訊電子報第四期


        鈣是人體骨骼的主要成份之一,而維他命D 又稱為「鈣質的搬運工」,最主要的功能是幫助鈣質被人體吸收。當我們充分攝取維他命D 時,將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,達到強化骨骼的目的。由於國人普遍有補充維他命的習慣,同時也有報導民眾因過度補充維他命D 及鈣而造成腎結石等相關副作用,所以就讓我們來一起關心這個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維他命D 與鈣一直被認為癌症、心臟病及其他疾病可能的解藥,但是美國與加拿大醫師組成的小組研究指出,這兩種物質能確定對人體的好處,就只有強化骨質,而且大部分民眾可能都沒有維他命D 不足的情況,只要均衡飲食,冬季時可能需要補充一顆維他命就足夠,因為曬太陽可以增加體內維他命D 的量,而大部分的人都不缺乏曬太陽的機會。另外,美國非營利科學團體「醫學研究所」(Institue of Medicine)綜合分析近一千篇報告後也指出,除了九至十八歲女孩,大多數民眾鈣質攝取量都足夠;停經婦女若補充攝取太多鈣,會增加腎結石風險。而且證據顯示,攝取太多鈣反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;這些專家同時也修訂1997年發佈的指南,建議每日鈣攝取量為:一至三歲兒童500 毫克;四至八歲800 毫克;青少年1300 毫克;十九至五十歲女性及七十一歲以下男性平均800 毫克;五十歲以上女性以及七十一歲以上男性1000 毫克。至於維生素D,北美民眾每天需600 至800 國際單位,每天攝取上限,鈣為2000 毫克、維生素D 為4000 國際單位,超量會增加腎臟與組織受損的機率。

        依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建議,國人每人每天維生素D 攝取量,未滿一歲幼兒和五十歲年長者建議攝取10 微克(400 國際單位),一歲以上到五十歲是5 微克;鈣含量依年齡區分,成人1000 毫克,生長發育中的小孩500 到1200 毫克,但這個標準已近十年未修訂,衛生署最快於明年中旬推出新標準,但事實上,曬太陽只需短短10 分鐘,便可以得到3000國際單位(IU)的維他命D,建議每星期曬兩次,足供身體所需,但記得不要用防曬劑,以免白費心機。

        還有一些特別注意的事情,碳酸飲料與可樂中添加的磷酸,以及吃太鹹、吃太多動物性蛋白, 也就是肉吃太多、吃高脂肪飲食, 也都會使得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、影響鈣質吸收, 所以, 替孩子補鈣的同時, 也要調整飲食; 另外,想要讓孩子鈣質吸收好, 一定要讓他們充分運動, 尤其是戶外運動, 可以曬太陽促進維他命D 產生, 又能讓身體發出想要鈣質的訊號; 還有, 鈣的種類有很多,吃法不同,吸收率也不同,如碳酸鈣吸收效果差,但若與飯一起吃,則可以增加吸收率, 而維他命D 需經過肝及腎臟代謝才可發揮作用, 若肝腎功能不佳, 記得要買活性維他命D 吃才有用。

        看完以上的資料,相信你一定對維他命 D 及鈣的攝取有相當正確的觀念,下次別人亂介紹你吃藥時,相信你一定有一個正確的抉擇。

不正確的食物保鮮法,浪費食物更影響健康,別讓「冰箱性腹瀉」破壞夏日的歡樂氣氛!

資料來源: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6期

根據調查發現,台灣人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258億元,這些成本換算成營養午餐費用可讓22萬名學童吃20年,這樣驚人的浪費多數是因為保存方式不當,造成食物腐壞或過期而不得不丟棄。

或許有人會說自己很少浪費食物,總是想盡辦法吃下肚,珍惜食物固然是好事,但如果沒有做好保鮮工作,卻可能引發食物中毒、「冰箱性腹瀉」等問題,尤其炎炎夏日來臨,食物保鮮更需謹慎。

您的食物保鮮觀念正確嗎?

您的食物保鮮觀念正確嗎?回答以下小測驗,先了解自己的觀念對不對!

1. 食物放入塑膠袋或保鮮膜,再擺進冰箱,就可達到食物保鮮的效果。
2. 剛買回來的食物不需做處理,可直接放進冰箱。
3. 食物放進冰箱細菌就無法生存。
4. 食物外表看起來沒有異樣,就可以吃。

如果以上題目,您有任何一題答“是”,就要重新認識正確的食物保鮮觀念,趕快檢視一下家中冰箱的狀況,才能保障全家人的飲食健康。

打破食物保鮮迷思

1. 生鮮食物放進冰箱就好了

現代人生活忙碌,不可能天天上市場採買食物,因此生鮮食物放置冰箱的時間大多至少3天,甚至有些還會存放超過7天,多數人常容易忽略生鮮食物也有保存期限。

一般來說,家中冰箱冷藏室溫度通常在0℃到5℃之間,因此蔬菜和牛羊肉可保存4到6天,家禽類肉品、水果可保存3天,而海產和熟的飯菜則只能保存2天。

2. 食物外觀正常就可以吃

多數人都用眼觀、鼻聞、口嘗3步驟來判斷食物是否腐壞,其實這是不準確的做法,因為食物中的細菌從存放那一刻起就開始增生,食物看起來正常並不表示新鮮,因此還是要注意食物保存的時間,才能避免對健康造成危害。

對於不夠新鮮或部分腐壞的食物,有些人認為只要切掉壞掉的部分、或煮熟就可以吃,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,因為食物中的細菌可能包含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沙門氏桿 菌、肉毒桿菌等各種菌種,當食物可明顯看出腐壞時,代表滋生細菌量已達相當程度,就算切掉、煮熟,還是可能引發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腸胃問題,甚至有食物中 毒的危險。

食物保鮮這樣做

想做好食物保鮮,首先要從家裡的冰箱管理做起,多數雙薪家庭,因為平常工作忙碌,習慣趁著週末假期一次採買 一星期或是更久所需的食物,往往把冰箱塞得滿滿的;而所採買的食物,回家後也沒有進行分類處理或密封存放,多直接裝在塑膠袋中就放進冰箱;平常沒吃完的剩 飯、剩菜或其他食物,也多裝在鍋裡或碗盤中存放,有時連蓋子都沒蓋就直接放進冰箱。這些動作都可能引發食物交叉污染或細菌滋生,造成身體負擔與傷害。掌握 以下幾個重點,就能減少食物腐壞的速度,吃得更健康。

1. 冰箱設定適當溫度:

一般來說冷凍室設定溫度約-18℃;冷藏室溫度應在0-5℃之間。

2. 食物擺放的技巧:

*冰箱內食物不要超過8分滿,冷空氣才能流通,以維持適當的溫度。
*熟食放冰箱上層,生食則放下層,以避免生食血水流出污染熟食。
*食材買回家後,先清潔分類,依照每次食用量分裝,肉類及海鮮可先將血
水倒出、用冷開水沖一下再以紙巾擦乾,最後才依每次食用分量做分裝冷
凍,可有效減少因重複解凍,而產生細菌滋生問題。

3. 使用密封保鮮工具:

使用拉鍊密封袋或密封保鮮盒等保鮮工具,可避免食物間細菌交叉污染,也可以延長保存時間,密封保鮮盒可放有湯湯水水的食物,不規則尺寸和單純的乾料、生料食物,就適合用密封袋保存,而在使用密封袋時,最好盡量壓出袋內空氣,可縮小體積,也減少袋內濕氣殘存。

4. 定期清潔冰箱:

冰箱最好每週擦拭清理一次,清潔的時候,只需用海棉沾小蘇打水擦拭,就能去除大部分黴菌和污垢,清潔時除了冰箱內外都要清理之外,也要順便檢查橡膠條是否有吸附不牢的現象,因為這些細節都可能讓食物因接觸空氣,產生腐壞現象。

不明路邊野菜別入口

資料來源: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04期

       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民眾,部分植物含有天然毒素,有些是人們常吃的食物,有些被拿來作為藥用,而有些則是千萬吃不得的有毒植物。吃下這些有毒植物可能會損害健康,由植物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亦時有所聞,千萬不要採摘不明植物食用。
        植物毒素通常是植物自行產生的代謝物,用來抵禦細菌、真菌、昆蟲和捕獵者的威脅,也可能是賦予不同植物有個別的特徵,例如顏色和味道等。可食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常見的有豆類(例如四季豆、扁豆、刀豆等)中的皂素配醣體;竹筍、木薯和亞麻籽中的含氰配醣體;馬鈴薯中的配醣生物鹼;白果中的4-甲氧基?哆醇;鮮金針(鮮黃花菜)中的秋水仙鹼;以及部分野菇中的毒蕈鹼等。

由天然植物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約可分為下列3種情況:

(1)吃下並非供人食用的植物:例如人們可能因為野菇或野芋和可食菇類及芋頭長得很像,誤以為它們也是可供食用而吃下,但是這些野生植物含有難以被烹煮破壞的毒素,即使只是吃下少量,也可能出現嚴重中毒症狀。

(2)吃下未經妥善烹煮或處理的食用植物:例如食用未徹底煮熟的四季豆、扁豆、刀豆等,一旦吃下足夠的分量,其中所含的含氰配醣體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,但這些植物以沸水徹底煮熟就可安全食用。

(3)吃下不能在烹煮或處理的程序下破壞毒素的可食植物:部分可供食用的植物含有少量的毒素,雖經烹煮或處理仍無法有效減低當中的毒素,如大量吃下這些植物也會引發食物中毒。例如吃下大量的白果,有人曾因進食10顆左右的白果後就出現中毒症狀。而發綠或發芽的馬鈴薯,更是大家熟知不可食用的可食植物,縱使將馬鈴薯徹底煮熟,仍會引起食物中毒。
        不同的天然毒素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同,由輕微的腸胃不適到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。一般而言,是否會出現中毒症狀,取決於所吃的植物分量、植物中的毒素含量和個人體質。植物中的毒素含量則又和品種、生長條件和地理因素等有關,有時即使經驗老到仍難從外觀上加以區別,食品藥物管理局再次呼籲,民眾勿食用不明野菜,因野菜可能含有致命的植物毒素,誤食會導致中毒,嚴重者甚至危害生命安全,不可不慎。

新版素食飲食指標

資料來源: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305期


依據2008年臺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結果顯示,我國素食人口已達總人口的10%,其中全素者約占2%。素食者的飲食內容主要是由米飯、蔬菜、水果、及大量的豆製品組成,並攝取較少或不吃乳製品,而其蛋白質來源則多來自於米飯及大豆蛋白。
為了讓素食者也能吃得均衡與健康,衛生署提供「素食飲食指標」,讓素食者也能注意攝取充足的營養素。

素食飲食指標計有8項:

(一)依據指南擇素食,食物種類多樣化。
食物根據其所含有的營養狀況,分為全榖根莖類、豆魚肉蛋類、蔬菜類、水果類、低脂乳品類、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。依據素食的食物選擇原則,素食種類有「純素」、「蛋素」、「奶素」、「奶蛋素」,豆魚肉蛋類在「純素」及「蛋素」者,其會以豆類、蛋類取代;而「奶素」及「奶蛋素」者則建議增加低脂或脫脂奶類的攝取。

(二)全穀至少三分一,豆類搭配食更佳。
全穀根莖類食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及部分蛋白質,其中未精緻全穀根莖類可提供維生素B 群、纖維素及微量礦物質,豆類食物,尤其是黃豆及其加工製品可提供豐富蛋白質。豆類食物和全穀類的蛋白質組成不同,兩者一起食用可以達到「互補作用」,因此建議每天要有全榖根莖類食物和豆類食品的搭配組合,且建議多選擇未精製全穀類,最好全穀根莖類要佔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。

(三)烹調用油常變化,堅果種子不可少。
葵花油、大豆沙拉油、橄欖油在高溫中容易氧化,建議不要用來油炸食物,椰子油和棕櫚油雖然是植物油,所含飽和脂肪酸比較高,會升高血液中的膽固醇,不建議食用太多。建議在考慮烹調方法之外,還應經常變換烹調用油。建議每日應攝取一份黑芝麻、白芝麻、杏仁果、核桃、腰果、開心果、花生、夏威夷豆、松子仁、各類瓜子等堅果種子類食物,同時建議多樣化選擇,以均衡營養攝取。

(四)深色蔬菜營養高,菇藻紫菜應俱全。
深色蔬菜營養價值高,富含多種維生素、礦物質,而蔬菜中的菇類(如:香菇、杏鮑菇、喜來菇、珊瑚菇等)、藻類(如:麒麟菜、海帶、裙帶菜、紫菜等)提供了維生素B12,其中又以紫菜的維生素B12含量較多,因此建議素食飲食中蔬菜類攝取應包含至少一份深色蔬菜、一份菇類與一份藻類食物。

(五)水果正餐同食用,當季在地份量足。
新鮮蔬菜或水果為維生素C之食物來源。維生素C與鐵吸收率呈正相關。建議在三餐用餐,不論餐前、餐中、餐後同時攝食水果,可改善鐵質之吸收率。

(六)口味清淡保健康,飲食減少油鹽糖。
日常飲食在烹調時應減少使用調味品,烹調多用蒸、煮、烤、微波代替油炸的方式減少烹調用油量。還要少吃醃漬食物、調味濃重、精緻加工、含糖高及油脂熱量密度高的食品,以減少油、鹽、糖的攝取,在飲食中確實做到少油、少鹽、少糖。

(七)粗食原味少精緻,加工食品慎選食。
素食的加工食品,多以大豆分離蛋白、麵筋、蒟蒻或香菇梗等經過加工製程做成類似肉類造型或口感的仿肉食品,製作過程經常會添加食品添加物,以增加其風味或口感,因此建議素食飲食應多選擇新鮮食材,少吃過度加工食品。

(八)健康運動30分,適度日曬20分。
日常生活充分體能活動是保持健康所不可或缺的,藉由適量的熱量攝取,配合體能運動增加新陳代謝速率,是健康的體重管理方法,建議持續健康多活動,每日至少 30分鐘。台灣地區全年陽光充足,每天日曬20分鐘就足以在體內產生充足的活化型態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吸收,所以建議素食者應適度進行戶外體能活動,除消耗熱量外,還可避免維生素D缺乏問題的發生。

水果營養知多少

台灣素有水果王國之稱,盛產各式各樣的水果,種類繁多,例如:西瓜、木瓜、芭樂、楊桃、葡萄、、、等;到底水果中含有那些豐富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及纖維素呢?

一、維生素: 含有維生素C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1、、、等維生素C:能幫助傷口癒合、預防

       貧血、防癌及美白。

二、礦物質: 含有鐵、鉀、、、、等

三、纖維素: 指食物中無法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素成份。它可預防及改善便秘;並可減少

       罹患大腸癌的機率,亦可降低血膽固醇,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
購買水果時並不是價格昂貴就是質優的水果(貴不等於營養價值就高),水果建議一天1~2份;食用時以清洗乾淨為原則,不建議製作成果汁食用,以免造成營養素及纖維質的流失。



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 祁明華 營養師

學童期的營養

  學童期是指六~十二歲小學階段的兒童而言,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,因正逢生長發育時期,故飲食要特別注意營養的均衡,有關飲食須知為:

 1. 每天喝2杯牛奶(早、晚各一杯),因為一般中國人的飲食較易缺乏鈣和維生素B2

    ,而牛奶正好可以提供這些營養素來促進兒童生長,也可以防止蛀牙。

 2. 每天攝取深綠色或黃色蔬菜二小碟。

 3. 每週攝取二次肝臟類的食物,可供給維生素A,加強兒童視力。

 4. 兒童不可邊吃飯邊看電視,父母須以身作則,不在吃飯時看報紙。

 5. 進餐的氣氛應和樂,父母避免在用餐時責罵兒童、吵架或討論影響情緒的問題,因為

    這些都會影響到兒童的情緒或食慾,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以「食物」作為獎賞、賄賂

    、懲罰或表示親情的工具。

  -所謂「一日之計在於晨」,有好的早餐,就有好的開始,現在社會愈來愈繁榮,大家都晚睡晚起,早晨匆匆忙忙趕上班、上學,尤其是職業婦女,早餐更來不及做給兒童吃,以台北市為例,不吃早餐者多達25%(新竹地區也許較少些),這些人一天只吃兩餐。不吃早餐為什麼不好呢?因為從營養學觀點來說,早餐供給的熱量佔一天總數量的五分之一,如果從前一天晚上六、七點吃晚餐後到第二天早晨,已經有十幾個鐘頭沒進餐,若繼續挨餓,身體只好消耗體內組織來供給兒童活動所需要的精力,而使血糖下降,且腸胃長期的空乏,很容易引起消化機能的障礙;而且無論在課堂上或運動場上,注意力無法集中,而會反應遲鈍、情緒低落,所以兒童需要營養的早餐來開始新的一天。



究竟早餐的好處有那些呢?

 1. 吃早餐的兒童精神好、反應快、成績進步。

 2. 吃早餐可以避免兒童亂吃零食。

 3. 兒童因為開始學校生活,沒有幼稚園的點心,若有吃早餐則可避免近午時的飢餓和疲

    勞。

 4. 為了讓兒童有從容吃完早餐的時間,父母會要兒童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。

知道早餐的好處之後,如何才能吃到營養的早餐呢?例如:吃燒餅油條時,在豆漿裡沖一個蛋,吃土司麵包時,夾一個荷包蛋及喝一杯牛奶,或吃稀飯時,加一塊豆腐拌皮蛋,這樣一來,早餐不但變成美味佳肴,營養上也是質、量均衡。

  我國可能已經步上工業先進國家的後塵,出現學齡兒童肥胖症的問題,許多成年人肥胖的傾向,常源自學童時期,尤其在七至十一歲之間,過度的熱量攝取,使脂肪細胞產生加速發育的反應而成為小胖子,除行動比較笨拙、不喜歡動、怕熱且出汗多等通病外,更嚴重的是對心靈上的傷害,因為胖兒童常是同伴取笑、嘲弄的對象,又往往被運動、遊戲所摒棄,而感到自卑、退縮或自我封閉,如此不但不想動,沮喪的心情更可能以「拼命地吃」作為慰籍,而造成惡性循環。解決肥胖之道,首先要清除家中的零食,少看電視也可減少零食的引誘,吃的食物仍以家中飲食為基礎,只是分量要減少,並儘量避免熱量高的食物,此外若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,也可籍以轉移對吃的執著,使其漸漸減少攝取量而達到正常體重的兒童。

  一般而言,兒童有較大活動量,自然有較大的食慾,但某些較內向、文靜、活動量小的兒童,所需的熱量自然減少,食慾也相對地減小,所以家長應多製做些可口的食物,除色、香、味俱全外,仍避免單調無變化的菜單(此已於幼兒期之營養中提過)。另外有些兒童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而拒絕食物,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準備他所喜歡的食物,但若兒童仍然沒有食慾,而在兒童健康情況良好下,家長也無須恐慌,因為營養不良並非數天之內即可造成的,只要用心去疏導兒童拒食的原因即可獲得改善。





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 祁明華 營養師

2011年5月12日

05/13(五)


菜單

主食:白米飯
主菜:芋香蒸肉
副菜:刺瓜燴鴿蛋
副菜:炒高麗菜
湯品:蘿蔔爆皮湯

營養分析

醣類: 93.6g
脂肪:19.3g
蛋白質:26.1g
總熱量:615大卡

05/12(四)


菜單

主食:白米飯
主菜:樹子蒸鰭魚
副菜:桂竹筍炒肉絲
副菜:炒莧菜
湯品:豆花甜湯

營養分析

醣類: 98.8g
脂肪:24.4g
蛋白質:25.8g
總熱量:667大卡

05/11(三)


菜單

主食:香菇炒麵
主菜:滷雞塊
副菜:水果
副菜:
湯品:酸辣湯

營養分析

醣類: 98.6g
脂肪:13.1g
蛋白質:39.3g
總熱量:675大卡

05/10(二)


菜單

主食:白米飯
主菜:洋蔥燴肉片
副菜:小黃瓜炒香腸片
副菜:炒青江菜
湯品:紫菜餛飩湯

營養分析

醣類: 73.8g
脂肪:26.8g
蛋白質:26.7g
總熱量:636大卡

05/09(一)


菜單

主食:白米飯
主菜:蘿蔔滷豆輪
副菜:番茄炒蛋
副菜:炒絲瓜
湯品:味噌豆腐湯

營養分析

醣類: 40.6g
脂肪:41.8g
蛋白質:30.7g
總熱量:631大卡